墙中墙是什么意思?

本文于 2025-07-24 16:50 更新,如有过时或遗漏之处,可在评论区留言补充。

“墙中墙”一般是网友对“在全国性防火体系之外,又叠加了一层更细粒度限制”的戏称。简单来说,在已经有 GFW 这堵大墙的基础上,某些地方/行业/平台还会再搭一堵更小的墙,把可访问范围再缩一圈。

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:

  1. 地理/行政上的“墙中墙”
    典型例子是安全、涉密或社会稳定要求更高的区域:新疆、河南、福建、江苏部分地区、边境口岸城市、重大活动核心区。常见做法包括:对公共 Wi-Fi 严格实名、对 VPN/代理端口更敏感、更多站点直接黑洞路由或 DNS 污染,甚至短期“白名单制”(只能上指定网站)。原因主要是国家安全、社会稳定、反恐与舆情管控的压力更高。
  2. 专网/行业网里的“墙中墙”
    某些企业的内网和政务内网、军网,电力调度网、证券专线、教育网(CERNET)等,都是物理或逻辑隔离的网络。它们不是给公众用的互联网,而是功能受限但安全性高的“局域大型网”。这里的墙更像制度+技术的双保险:防泄密、防攻击、确保行业关键系统稳定运行。
  3. 平台/版权/政策层面的“墙中墙”
    • 内容平台按地区再分区:B 站港澳台番剧区、爱奇艺/腾讯视频海外版块、网易云音乐的海外曲库等;
    • 游戏/软件的“国服”与“国际服”分割(如 Steam 国区与蒸汽平台、手游的不同服务器和版号);
    • 青少年模式、未成年防沉迷系统,相当于在平台内部再设一道“年龄墙”。
    这些多与版权合同、监管要求(版号、内容审查)、商业利益和合规责任有关。

为什么要“墙上加墙”?核心动因就几条:
• 法规合规与审查责任:地方政府、行业主管部门、平台都得对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负责。
• 安全与稳定:某些区域或系统一旦出事,代价巨大(涉密信息、关键基础设施)。
• 版权/商业分账:内容授权往往按地域划分,跨区即违约。
• 成本与风险控制:统一开闸成本太高,索性先划范围、做白名单或灰度。

墙中墙的副作用:信息进一步割裂、普通用户体验差、创新与协作成本上升,于是就有了你我都熟悉的“绕过方法”的灰色生态。

转载需注明本文链接:节点狗 » 墙中墙是什么意思?

评论 抢沙发